一、活動資訊:
1.活動時間:
|
108年10月19日下午1時10分至5時10分
|
2.活動地點:
|
國立臺中自然科學博物館
|
3.主辦單位:
|
科技部人文社會科學研究中心
國立臺灣大學
國立中興大學人文與社會科學研究中心
國立臺中自然科學博物館
|
4.引 言 人:
|
國立臺灣大學外國語文學系黃宗慧教授
|
5.與 談 人:
|
國立臺灣大學地理環境資源學系教授李美慧教授
國立成功大學歷史學系李鑑慧副教授
國立政治大學臺灣史研究所鄭麗榕助理教授
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人類學組陳叔倬助理研究員
|
6.主 持 人:
|
國立臺灣大學外國語文學系黃宗慧教授
|
二、活動目的
多物種(multispecies)一直是自然科學研究的課題,長期以來也是人文與社會科學關懷的對象。這樣的研究與關懷在近十幾年來生物多樣性、生態批評、動物研究,以及多物種民族誌等新興議題的帶動下有了不同的轉向。相關的研究逐漸脫離了自然與文明、人類與生物等二元思維的框架,轉而探討多物種與人類形成的共生關係,一方面重視不同有機體(包含人與非人)在此共生關係中展現的主體性(subjectivity)與能動力(agency),另方面也將關注的對象由動、植物延伸到以往較少人注意的昆蟲、菌類及微生物等物種。
在這波新興的研究裡,多物種的處境與遭遇被納入一個共生連續的網絡裡檢視,突顯不同物種的行為模式與習慣在形塑政治、經濟、歷史與文化脈絡的同時也受這些力量的影響。哈洛威(Donna Haraway)即以「伴隨著化成」(becoming with)的概念來說明所有的物種都是透過相互遭逢(encounter)才產生,而世界的化成總在緊要關頭的接觸場域中萌生。有鑑於此,中興大學人文與社會科學研究中心擬規劃「多物種遭逢」(multispecies encounters)作為論壇主題,希望探討跨物種交會與互動時產生的各種危機與衝突,並進一步探究不同的學科如何回應這些現實遭逢的問題。
三、活動規劃
本活動規劃一場論壇,包含主題引言、主題與談與綜合座談三個部分。
主題引言邀請國內長期致力動物研究並投身動保運動的黃宗慧教授(臺灣大學外國語文學系)針對多物種遭逢此一新興議題進行深入淺出的介紹。接著由李美慧教授(臺灣大學地理環境資源學系)、李鑑慧副教授(成功大學歷史學系),以及鄭麗榕助理教授(政治大學臺灣史研究所)分別針對主題發表演講。活動最後則邀請以上所有學者,以及陳叔倬助理研究員(自然科學博物館人類學組)加入綜合座談。
四、活動紀實(由國立中興大學人文與社會科學研究中心記錄)
主題引言
黃宗慧老師首先將多物種遭逢此一議題放在近年來熱門的人類世研究脈絡下,說明多物種遭逢此一主題的興起,乃因為人類活動之頻繁與快速,已對其他物種的生活乃至生存造成了巨大的影響,讓各領域的專家學者不得不重新思考人與多物種之間複雜且糾纏的關係。
黃老師接著引用哈洛威(Donna Haraway)「伴隨著化成」(becoming with)的概念,指出一個物種在與其他物種遭逢之前,本身即已是多物種遭逢的結果,而人當然也不例外。也因此,人與其他物種並不是人類中心思維下的主從階級關係,而更像是生物學上共同依存與演化的關係。舉例來說,近年來科學界已逐漸意識到,人類的身體往往與體內的微生物有著微妙的共生關係,這些我們肉眼看不到的微生物,其實以巧妙的方式影響我們的情緒、壽命長短、個性甚至子孫。此例突顯長期以來我們對於自身個體的完整性,以及人類群體命運的主導性討論,往往忽略了其他物種在其中所扮演的關鍵性角色,人類的生存與演化其實與其他物種的生存與演化習習相關,這也是為什麼在人類世的脈絡下,多物種的遭逢的討論顯得更加重要。
黃老師認為多物種的遭逢充滿了不確定性,緊張與衝突在所難免。不過有許多的報導與研究都已發現,人類對於自然環境的開發與自然資源的利用,已經造成許多物種生存與演化的失衡。比如因為城市的興起帶動人口增加與公路建設,導致短翅崖燕因較有能避過車子的碰撞而成為演化上的優勢,致使長翅崖燕被淘汰。這項研究值得醒思之處,在於一般以為要好幾個世代才能完成的演化過程,竟在短短幾年前就能觀察到,顯示人類活動如何介入並影響了物種的命運。
引言最後,黃老師指出人類與其他物種間的相處與互動,儘有自然科學的知識與數據是不夠的,近年來對於全球氣候變遷及其他人類世相關議題的探討,都說明從人文與社會科學的角度引入倫理的關懷是必要的。
主題與談/發表
李美慧老師以「全球都市生物多樣性研究取向與反思」為題,首先探討都市大量出現後,造成生物多樣性減少的因素,除原有的棲地破壞、入侵種、污染、人口增加及過度開採自然資源這幾個眾所周知的因素外,全球氣候變遷也首次被列入影響因素之一。科學家們已從人口增加與生物多樣性消失的關係模式中,預測不久的將來連人口相對較少的極地地區,其生物的多樣性也會因為地球溫度劇烈的變化而有減少的趨勢。也因此,李老師認為都市可以作為一個具體而微的場域,用來深入探討多物種遭逢時,都市化對環境的改如何改變某區域的生物多樣性,並據此思考在都市這個以人類為主的棲息地中,如何保育生物多樣性。
不同於李美慧老師以地理的角度切入思考多物種遭逢的可能性,李鑑慧老師從歷史的脈絡出發,以「誰的歷史?論史學中的動物轉向」為題,爬梳並反思歷史如何看待人類與動物/物種互動的書寫史。李老師首先回顧西方文明史的發展,觀察到歷史作為一個徹底人本主義的學科,從書寫者、書寫對象到書寫的目的,都離不開以人類作為中心而開展。也因此,歷史其本質上便是人類歷史;動物從來就被排除在歷史之外。但伴隨人類世而來的各種危機,也迫使歷史學者不得不重新思考以人類為主的歷史書寫,如何忽略甚至合理化人類對其他物種的剝削利用。李老師認為從七、八O年代開始歷史學門的動物轉向(the animal turn)即使歷史學者反省學科基礎,關懷並試圖回應社會現實問題的開端。由此,李老師整理了自七O年代以來三階段的轉變,探討歷史書寫如何從將動物視為附屬,到正視人與動物之間共構、互塑及共同演化的交纏歷史,揭開人類文明史背後顯為人知的動物(黑暗)史。
最後,在「戰後臺灣的自然與動物觀:張豐緒為主的實例」這場發表中,鄭麗榕老師呼應了李鑑慧老師提出歷史學家轉向動物史書寫的觀察,以個案探討張豐緒的個人史如何反映戰後臺灣對於自然與動物保護觀念的轉變。張豐緒在1960年代是臺灣省體育會射擊協會以及狩獵會會長,但隨著狩獵法在1989年遭到廢止及同年野生動物保育法的制定,鄭老師觀察到張豐緒在看待野生動物的態度上有了變化,而此變化也具體而微地反映了臺灣人看待野生動物觀念的變遷。戰前由狩獵團體主導的休閒式狩獵觀主張狩獵是一種健康的社交活動,但戰後隨著環境運動的發展與法規的制定,以張豐緒為首的這群獵人團體也不得不與時俱進採納新的生態環保與動物保護觀點,並提出相對應的環境論述。這樣的論述雖有其時空背景的限制與不足,但也反映臺灣人對於自然的觀點,如何漸進式地從戰勝大自然到思考如何與大自然和諧共處。這種轉變有助提供我們思考在當今多物種遭逢處境未明的情境裡,如何另尋一條更正面積極的遭逢道路。
綜合座談
黃老師先總結本次與談的內容,肯定多物種遭遇此一主題在不同學科中雖有步調不一的發展,但對於人類與其他物種相處方式的關懷與重視卻是明顯的趨勢。這樣的趨勢除了帶動學門研究的自省,更重要的是回應當今氣候變遷與環境破壞等自然與人類因素,對於物種之間的相逢與遭遇帶來的衝擊與挑戰。
在座談中,老師們也不約而同提醒我們不應過度美化多物種遭逢的情境,因為在類似現實的遭逢經驗裡,其他物種相對於人類而言仍是弱勢,無法為自己發聲之餘又容易淪為被犧牲的對象。但也正是因為如此,從人文與社會科學出發提出多物種遭逢的倫理面向就更顯得重要,因為僅靠自然科學的知識與數據,並無法解決人類與物種之間的各種緊張與衝突。相較於理性的分析,情感的訴求更能喚起人類對於其他物種的同理心,進而做出合情合理的倫理選擇。
六、活動海報

七、活動照片

|

|
中興大學人文與社會科學研究中心
陳淑卿主任致詞
|
主題引言
黃宗慧教授
|

|

|
主題發表:李美慧教授
|
主題發表:李鑑慧副教授
|

|

|
主題發表:鄭麗榕助理教授
|
綜合座談
|

|
與會學者一同留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