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活動資訊
台南場:110年10月21日(星期四)13:00 – 17:15
中央研究院南部院區RM122會議室
台中場:110年11月5日(星期五)13:00 – 17:15
逢甲大學校本部商學大樓第八國際會議廳
台北場:110年11月10日(星期三)13:00 – 17:30
中央研究院人文社會科學研究中心第二會議室 (同步舉辦線上場)
主辦單位:
科技部人文社會科學研究中心、中央研究院人文社會科學研究中心調查研究專題中心、國立臺灣大學
二、 活動目的
隸屬於中央研究院人文社會科學研究中心的「調查研究專題中心」為台灣唯一以「調查方法」為研究主題之專業學術單位,多年來在多位研究人員的投注之下,積聚了相當的研究能量與成果,希望藉由邀請調查研究專題中心的專任研究人員,以較進階性的調查方法議題為主軸,進行具有理論基礎且深入淺出的研究成果分享,提供研究者解決現行研究困境的可能方法,並能激發更多的思考、研究與分享,形成一個交流平台,創造日後合作契機,進而達到推廣調查方法研究,以及提升調查研究計畫品質與能量的多重目標。
三、 活動規劃
工作坊邀請兩位中央研究院人文社會科學研究中心調查研究專題中心的資深學者:廖培珊研究員及謝淑惠副研究員擔任主講人。分別以進階的調查課題「問卷設計的關鍵課題」、「敏感議題的問卷設計與分析」為主題,各以100分鐘的時間進行演講,最後並有15分鐘的綜合座談。聽眾則鎖定已具備基礎調查素養的學者為主。
考量疫情與交通距離等諸多因素,特地安排於10月21日、11月5日、11月10日在南、中、北各舉辦一場實體工作坊,讓各地學者都有機會就近參加,台北場並同步進行線上場次。讓各地區的學者就近參加、現場交流,以達到更精準確實的溝通與討論,線上場次則兼顧了無法參與實體會議的研究者。
四、 活動內容
工作坊分別於10月21日假中央研究院南部院區、11月5日假逢甲大學、11月10日假中央研究院人文社會科學研究中心舉辦了南、中、北3場實體會議。其中11月10日的台北場同步進行線上場次,當天上線參與工作坊的人數高達一千兩百多人!工作坊主要分為兩個主題,分別由廖培珊研究員及謝淑惠副研究員主講,各為100分鐘,最後有15分鐘的綜合討論。
第一部份是廖培珊研究員以「問卷設計的關鍵課題」揭開序幕。首先從調查訪問的理論概念談起,因為「資料分析前必須先了解資料背後的故事」,包括:問卷題目該怎麼問?問卷設計的內涵等等。接著分析「事件及行為題目」的定義與設計細節,例如有些題目看起來並不像是詢問特定事件,但卻可以揭露出事件的表徵,像是工作收入、家庭組成等。而對於事件的命名與定義,則至少有兩種常見的做法;在問卷中常見的清單列表選取方式,其實有其利亦有其弊。一份問卷終於設計完成了!它是否能使命必達地幫助研究者蒐集到來自受訪者的有效訊息呢?這時候可利用信度與效度檢測來進行。此外,專家檢視、認知訪談,也都是檢測問卷常用的方式。仰賴科技進步,也可以使用問卷資料評估軟體來進行問卷檢測,例如自2008年建置的SQP(Survey Quality Predictor),就是一個問卷題目和品質評估的開源(open-source)資料庫,但受限於資料來源之故,適用於歐美語系的問卷設計,然其他類似的軟體也在發展中。
在問卷檢測之後,廖培珊研究員繼續為大家介紹次序效應及調查模式效應帶來的種種影響。題目次序及答題選項次序,都應該在設計時被納入考量。研究者在決定調查模式及問卷設計時,最好也能先了解因應不同的調查模式(面訪、電訪、網路調查、自填式問卷、混合模式調查),所帶來的不同效應,以更能掌握資料品質。最後,為大家講解跨國研究的問卷設計與資料處理。在跨國調查計畫中,問卷設計是跨國研究可比較性的關鍵因素,是用以進行比較的主要測量工具。為了盡可能達成跨文化的測量一致性,問卷設計需考量語言、發展程度、文化背景,因此學者建議跨國調查應採用聯合發展策略,由跨文化的成員組成問卷設計小組,在沒有偏見的情況下盡可能減少文化差異。而資料處理方面,需要先有資料調和的程序,而混合調查模式也被廣泛應用於跨國/跨文化研究上。
工作坊的第二部分是謝淑惠副研究員主講的「敏感議題的問卷設計與分析」。謝淑惠以間接詢問方法(indirect questioning techniques, IQT)開啟一系列的介紹。謝老師依據最新論文資訊,為大家講解什麼是間接詢問調查方法、什麼是敏感議題、設計時要注意什麼、此議題的最新發展以及未來可能的運用方向等等,希望帶給與會者一個間接詢問調查方法架構性的認知。而重點落在告訴大家「方法設計」,並提供許多參考文獻,供與會者進一步查詢與學習。德國政府2020年3月COVID 19疫情大流行時,想瞭解民眾有沒有遵守世界衛生組織在洗手衛生指南中推薦的洗手時間20秒,並以實驗設計方式想探討在這健康危機期間,以網路自填問卷是否會受到社會讚許的影響。其調查結果顯示,以傳統調查方法(直接詢問)有94.5%的民眾回答有洗手超過20秒,而以間接詢問方法有78.1%的民眾洗手超過20秒,且這兩種方法的估計結果存在統計上的顯著差異,並呈現出傳統調查方法容易受到社會期許的影響,造成推論高估的現象,而間接詢問方法能讓受訪者感受到隱私被保護,會更願意回答真實的洗手行為。而究竟哪些是所謂的「敏感議題」呢?敏感議題也因國情不同而迥異,謝淑惠再以「台灣社會變遷基本調查」資料為例,說明了台灣民眾對於個人資料的敏感程度。
間接詢問方法已廣泛應用於許多研究領域,發展出的方法大致有:隨機作答法(randomized response technique, RRT)、不對稱計數法(unmatched count technique, UCT)、非隨機作答法(nonrandomized response technique, NRRT)。謝淑惠深入淺出地一一說明這些方法的設計及具體執行步驟,並藉由解析國內、國外的實務應用與調查結果,讓與會者能更清楚如何應用這些間接詢問方法。最後,謝老師再以實例介紹幾個常用的R套件與應用情境,能有效幫助研究者快速理解間接詢問方法的設計與分析。簡言之,間接詢問方法就是以最嚴格的匿名性來保持個人回答,能充分保護調查參與者的隱私,並從他們的回答中獲取更可靠的數據,藉此提高資料蒐集的有效性與精確度,讓非抽樣誤差對資料可信度造成的危害盡量降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