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1年10月29日(五)9:30-15:50 | 報名時間:2021/9/29 - 2021/10/20 | |
地點: 國立中興大學人文大樓102演講廳 台中市南區興大路145號 |
聯絡人資訊: 林正皓專員 |
|
主辦單位: | 合作單位:國立中興大學文學院、國立中興大學人文與社會科學研究中心 |
開幕+研究發想與論文投稿-賴錫三教授
計畫撰寫與審查重點-吳冠宏教授
研究發想與論文投稿-林文凱副研究員
計畫撰寫與審查重點-戴麗娟研究員
學術與研究倫理-祁立峰教授
青年學者研究經驗分享-蕭涵珍助理教授、黃恆綜副教授
2021年「科技部專題研究計畫寫作工作坊」-人文場
結案報告
1.活動時間: |
2021年10月29日上午9時30分至15時50分 |
2.活動地點: |
國立中興大學人文大樓102廳、313-1、313-2 |
3.主辦單位: |
科技部人文社會科學研究中心、國立中興大學文學院、國立中興大學人文與社會科學研究中心 |
4.主 講 者: |
科技部歷任學門召集人、資深學者及優秀青年學者 |
5.主 持 人: |
國立中興大學外國語文學系陳淑卿教授 |
為配合科技部11月公布之111年「補助專題研究計畫」徵求公告,本中心特規劃於10月29日假國立中興大學舉辦2021年「科技部專題研究計畫寫作工作坊」人文場。
本工作坊邀請歷任學門召集人、資深學者及優秀青年學者進行研究發想、學術倫理宣導、計畫撰寫及審查重點、研究經驗分享等,作為教研人員計畫撰寫與交流平台,提供教師與相關研究人員計畫寫作指引與諮詢之機會,期能促使更多優秀的研究計畫產出,進一步促進我國人文及社會科學研究發展。
四、活動紀實(由中心博士級研究人員記錄)
由科技部人文社會科學研究中心及國立中興大學文學院、國立中興大學人文與社會科學研究中心共同主辦的2021年「科技部專題研究寫作工作坊」,於10月29日假國立中興大學人文大樓102會議廳舉辦。
本工作坊分為「人文場」和「社科場」,每年各在北部及南部輪流舉辦,迄今已有四屆,每屆都反響熱烈。今年度的人文場講座由國立中興大學外國語文學系陳淑卿教授主持,並由人社中心何明修主任進行開幕。
文學一場次:
研究發想與論文投稿
主講:賴錫三特聘教授(國立中山大學中國文學系)
紀錄:葉叡宸博士級研究人員(科技部人文社會科學研究中心)
此次寫作坊由所有投身研究之學人所要面對的基礎課題:如何發想一項研究,作為開端。主講人賴錫三先生,透過格式塔(Gestalt)心理學「看見」與「認知」(焦點意識)理論,引導聽者思考「你看見什麼」?
在研究「視角」的變換與選擇中,「所見物」將有所調整、變形,展現特定的知識圖像。賴老師強調,作為古典人文研究者,所謂的「研究發想」必須來自「洞見」,即「重新看見」、「改變觀看」的能力涵養。換言之,研究者必須有一「觀看角度」來「學習洞見」,此「觀看角度」也必然具有之所以得以觀看的「基礎」。而「基礎」來自大量閱讀、吸收「優質觀點」,故必須拒絕平面、扁平化的內容。
並且,在「學習洞見」外,更需反思「如何洞見」。在此,賴老師特別提醒:一篇論文的註腳,蘊含作者的「思考痕跡」,投過觀察註腳的組成方式,將能理解被閱讀者未窮盡或尚「被遮蔽」之處。因此,留意「(論點)被什麼遮蔽」,以及「(研究)焦點外」或「焦點本身」是什麼,將是避免專家一洞之間,且能獲致「博雅」的可能。在上述的提醒中,賴老師鼓勵學者必須不斷學習,面對非同一性的「他者」,不妨在知識中廣泛閱讀、遊觀,且超越「既有(所屬)社群的觀點」,通過「解封」(跳脫既有知識疆域)和遊走(接觸異者)的可能,將讓研究具有流動能量的「連續性」,且能具備「系統性」以及獲致「永續性」。
計畫撰寫與審查重點
主講:吳冠宏教授(國立東華大學中國文學系)
紀錄:陳穎禎博士級研究人員(科技部人文社會科學研究中心)
吳冠宏教授針對「計畫撰寫與審查重點」,分別以六個議題來梳理,給予在場的參與者全面性的理解。在進入議題之前,吳教授便先說明25年來學術環境的差異,並提及學者近年來所遇到的壓力與困境,勉勵新進保持著內在與外在的動機並行不悖。議題則以「專題研究計畫的意義」作為起說,讓新進將計畫撰寫轉化為學術生涯的助緣與動力。
吳教授接下來說明「計畫種類」並列舉了「優秀年輕學者研究計畫」、「2030跨世代年輕學者方案」與「新進教師隨到隨審計畫」的案例。在「構思準備與書寫演練: 傳衍與開新」的議題中,吳教授特別以班雅明「理念之於對象,正如星座之於繁星」勉勵新進找到個人學術大環境座標,並立足問題意識,進行有效學術對話。「審查機制」的議題下,吳教授分析了學門從審查委員推薦到申覆下的各種細節,提醒新進在這繁瑣的過程保持修養並從中得到淬鍊。「學術倫理-自律的態度實現學術志業」的主題內,分析新進容易在學倫上可能誤入的陷阱以及講述「揭露原則」的重要。
最後吳教授是以「自我挑戰: 機會多,壓力大」為題分享,除了要新進遇到主觀評價時能不氣餒,視其為磨練之機會,並在與賴錫三教授與談時再三強調人文領域在被自然學科制度所框限下,懷抱生命感做有溫度的研究依然重要。
歷史學場次:
研究發想與論文投稿
主講:林文凱副研究員(中央研究院臺灣史研究所)
紀錄:李宗興博士級研究人員(科技部人文社會科學研究中心)
林文凱副研究員以自身對於清代至日治時代的台灣法律史及經濟史研究為例,闡釋歷史學研究議題擴展延伸的可能,同時也分享投稿歷史學學術期刊時應注意的各項細節。林老師提出幾種議題擴展的可能思考方式,包含如何從自己的博士論文研究主題出發,從歷時性、共時性及跨域性比較等方向的延伸來思考如何發想新的歷史研究議題。以林老師的研究為例,其博論的研究主題是清代臺灣的土地開墾與民事訴訟文化,原本就是涉及清代臺灣經濟史與法律史的議題,因此從共時性來說,可以思考如何從清代民事法律延伸到刑事法律文化的議題,或從清代臺灣的土地開墾問題延伸至米穀經濟、甚至地權政策等議題。從歷時性來說,可思考如何從清代台灣的法律制度,延伸探究清代到日治時代臺灣法律文化的延續與轉變的比較議題。
另外就跨地域性比較來說,林老師指出他晚近在開展世界史的交互關聯與相互比較的研究取徑,因此他從這個取徑出發,試圖進行台灣近代與近代西洋歷史發展的相互比較比較,以及探究日本帝國的統治學知如何在日治時期的臺灣與福建之間相互關聯與交流等議題。林老師建議可以從這些面向來思考研究議題如何擴展及延伸,並進而與不同的時、空對話。
此外林老師也從自身的學術投稿與審稿經驗,與後進分享如何面對學術期刊發表。包括投稿前應了解期刊性質是否合於自己的研究領域與論文寫作風格,到面對負面審稿意見的心態調整與因應之道,提醒大家再優秀的學者都可能收到負面的審查結果,因此學習避免負面思考,試著讓各種審稿意見都能夠轉化為對自己的研究有所助益的意見與刺激,是很重要的。林老師也勉勵大家,新進學者將來也都會擔任研究計劃或者期刊論文的審稿工作,期望大家都能作個負責任的審稿者,共同改善臺灣學界的審稿文化與學術環境。而在面對與會者的提問時,林老師也鼓勵大家多方嘗試,毋須設限,面對失敗只要換個方向即可。
計畫撰寫與審查重點
主講:戴麗娟研究員(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
紀錄:林亨芬博士級研究人員(科技部人文社會科學研究中心)
現今題目多元化,次領域增多,可能找不到直接相關的學者審查。請用智識對話與說服的角度來看待,先跟自己對話,再跟可能的審查人對話,你寫的計劃書能說服內行人和外行人嗎? 研究題目要創新與求全,期許未來能與社會大眾對話、連結。應避免抄襲或自我抄襲、一案多投。
審查重點:申請計劃書的內容(研究主題之重要性、相關研究文獻之掌握及評述、研究方法與執行步驟之可行性)與研究績效(計畫主持人代表性研究成果之品質與學術貢獻)。請用歷史學術社群一員的角度來理解,我們每個人都是申請人也是審查人,呼籲學界同仁遇自己專長的主題,盡量不要拒審。
新進人員可留意之優利條件:新進人員(到職後5年內)第一次申請可有一次隨到隨審機會。若主題適宜、計畫構想佳,鼓勵申請多年期計畫。
歷史領域宜注意:1、最好在標題中就明確標示主題範圍。2、計劃書中需充分說明研究材料之來源、性質、重要性、取得方式等。3、電子資源的掌握,若已有中外文資料庫可用,不應申請移地研究。4、應列出主要參考書目,但不宜過長。
語言學場次:
研究發想與論文投稿
主講:張寧講座教授(國立中正大學語言學研究所)
紀錄:林怡岑博士級研究人員(科技部人文社會科學研究中心)
關於研究發想,有以下11個要點:
1.靈感
靈感是個人獨到的看法。我們在學習的過程中都會學到不少東西,如果能將所學到的幾個點聯繫起來,突發新的想法,便能產生靈感。在學習上必須要博學,可先藉由高質量的、近一兩年的會議論文集、學位論文看起,由此激發新的想法。也可善用google scholar alerts,訂閱、接收新的研究。在聯繫時則要身心放鬆,才能自然產生靈感。
2.反駁與立論
對前人研究有意見時不宜馬上發表,除了反駁之外,也要有替代方案。此外,即使是錯誤的研究也可能有其價值。
3.偏見式枷鎖
不可以人廢言,或囿於學派,要保持開放的心態。
4.複雜的技術不等於深刻的理論
要隨時提醒自己,最初要解決的問題是什麼。
5.避免學術宗教化
必須要回歸到能否解決經驗性的問題,對複雜的語料提出更好的解釋。視理論為基本工具,隨時改進、補充。
6.龍蟲並雕
大問題(龍)、小問題(蟲)都不放棄。年輕學者可從小問題著手,並同時關心大問題。
7.這個問題要研究嗎?
要在普遍語言學的視野下,考量研究這個問題是否對解釋不同語言的相關現象也有幫助。具體問題的研究也要兼顧理論價值。
8.想出一個點子之後?
要考量「是否還有其他解釋」、「其他解釋有什麼不理想的狀態」,因此文獻回顧要完備。也要思考「我的解釋是否效力更強」,倘若所提出的解釋,能從數個方面說明現象會更好。
9.刻不刻苦?
重要的是效率,要有效的利用時間,找到一天當中吸收最好的時間來做研究,利用剩餘時間處理雜事。倘若心理有壓力,研究反而做不好,苦熬只是徒然傷身、傷腦。
10.泛讀與精讀
泛讀要沒有選擇性地廣泛閱讀,不論古今中外、有名無名,並培養自己的判斷能力,透過摘要、語料掌握重點。精讀要反覆閱讀,加強記憶,直到化為自己的一部分,可運用於論文寫作為止。
11.隨意交流
用最簡單的語言,向不同的人(家人、朋友、學生等)解釋自己的研究。
關於論文投稿也有8個要點:
1.已經發表的文章質量不一定好
往往局限於2到4名審稿者的水平,可能只是審稿者、編輯團隊沒有發現致命毛病,不代表非常優秀或完全支持。因此在寫作論文時,小節也需要注意,不要被抓住把柄。
2.前言、結論是關鍵
是審稿者、編輯最先看的部分,要反覆修改,直到萬無一失。
3.什麼樣的論文比較容易發表?
一開始不要太野心勃勃,要接地氣地研究具體問題。如果能回應他人的論文(特別是該期刊的其他論文),提出問題與更好的觀點,篇幅短小一些,會比較容易被接受。
4.關於發表的量
在資源有限的情況下,同一觀點不應重複發表。但就同一個問題,提出改正,從不同角度研究,是可行的。要多思考不同的課題,Henk Riemsdijk曾說過:「每個語言學家都要手頭至少有10幾個 squib topics(小研究課題)在思考之中。」(按:林若望老師表示有1、2個就很高興了。)
5.退稿的心態調節
運動員比賽不可能每次都贏,也不可能只參賽一次;幼兒必須不斷嘗試,才能從零到有,卻不會抱怨。因此要「厚臉皮」,不要怕挫折,就算反覆退稿還是要繼續。退稿並不代表你一定是錯的,所以要有自己的主見,可以換一個期刊投稿,但不能無視審查意見提出的問題,要在新的稿件中回應或改正。
6.第一次投稿不用太在意編排
因為之後可能投稿到不同的期刊。
7.審查時間過長
身為作者有權與編輯部聯繫,因為編輯也有責任催促審稿者。
8.R&R的回應
R&R代表很有可能被接受,所以回應一定要誠懇,只要回答得好,能說服審稿人與編輯,第二次審查就可能比較順利。論述不夠清楚,就修正寫法;未提及某些文獻,就廣泛地查考再補上:每個問題都要回應,不能遺漏。
計畫撰寫與審查重點
主講:林若望特聘研究員(中央研究院語言學研究所)
紀錄:林怡岑博士級研究人員(科技部人文社會科學研究中心)
1.關於語言學門
語言學門分為語言學組及語言教學組,其下又各自有不同的次領域。
2.專題研究計畫類別
年度專題計畫通常在12月底以前申請,一般研究計畫與新進人員研究計畫(擔任教學、研究專任職務5年以內)在計畫書與研究成果的佔比不同(一般是6比4,新進人員是7比3),而若勾選優秀年輕學者(45歲以下),可獲頒獎狀。新進人員隨到隨審計畫可於起聘之際或獲得博士學位的三年內提出。鼓勵女性從事科學及技術研究專案計畫、性別與科技研究計畫、新興領域研究計畫,可視計畫內容提出申請,但評分標準與一般研究計畫相同。
過去的通過錄通常都在50%上下。此外,同時提兩個計畫並不會提高通過機率,且必須兩個計畫的排名都在20%才可以同時執行,因此建議年輕學者集中精力在一個計畫上。
3.計畫書內容撰寫
研究主題需要有題目與解決問題的靈感。題目的靈感仰賴於平日的閱讀,有兩種可供參考的方式:一是到圖書館翻閱語言學刊物,透過目錄、摘要尋找感興趣的題目;二是從新的現象發現新的議題。若是老議題,要能說明前人文獻的不足,並提供新的資料。要有新語料、新事實、新方法、新結果,才有原創性。若經驗事實與理論分析皆舊,將缺乏研究價值。
文獻回顧,數量可能過於龐大而無法全數涵括,但經典文獻與最新研究是不可忽略的部分。
理論架構與研究方法,要有具體的內容,以及明確的步驟、進度。
分析前景及預期完成工作項目,要描述可能的解決方法、發展方向,顯示執行的可行性,並具體說明預期完成的內容。也要交代可能遭遇的困難及解決途徑,例如可能有跨領域的需求,而可藉由與他校教師合作或移地研究解決。
計畫書的篇幅以20-35頁為宜。雖然通常會在12月初通知,但建議在4-6個月前就先開始準備。此外,目前政策鼓勵申請多年期計劃,但題目要夠大,要有必須研究多年的理由才行。
預算編列,由於審查人皆是該領域的研究者,熟知合理的預算,因此務必詳實。若浮誇申報,可能會被質疑誠信,降低通過的機率。
4.代表性研究成果
近10年代表性成果至多5篇(本),其中至少1篇(本)為近5年之研究成果。除了數量以外,也會考量品質、創見、貢獻、應用價值。必須是國際知名的期刊或出版社,才能獲得90以上的評分;若是未經審查的會議論文,評分不會超過50。此外,I不等於品質,只是出版頻率符合要求而已,領域內的頂尖刊物有那些大家心裡都有數,因此還是要看實際發表的內容與期刊評價。
剛畢業的年輕學者,會以博論作為主要的代表作,能夠再有1、2篇論文就很不錯了,之後會依照年限增加數量的要求,大致每年發表一篇優秀的論文,就可以有不錯的分數。
5.學術倫理規範
複製他人創作的部分文字卻沒有註明引用是很容易被發現的,特別是英文寫作。也要避免自我抄襲,倘若計畫內容與過去提出的計畫有所重複,或是曾在會議上發表過初稿,都應自我揭露,避免被審查人質疑。同一計畫也要避免重複申請。若是跨領域的研究,在未通過的情況下,依照審查建議修改後,重新申請其他領域,原則上應該沒有問題,但最好交代清楚。
6.審查流程
先召開第一次會議,決定初審名單,在初審結束,回收兩份審查意見後,會再交由一位審查人複審並召開第二次會議,決定評分與排序。複審委員通常是該領域的資深研究人員,也會有一個月左右的審查時間。
申請人可提交審查委員的排除名單,若對審查結果有疑慮也可以提出申覆。但實際情況經常與申請人的設想有所出入,畢竟人心最難揣測。
學術研究倫理
主講:祁立峰教授(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國文學系)
紀錄:陳奕融博士級研究人員(科技部人文社會科學研究中心)
幽默風趣的祁立峰老師一開始就先自嘲,或許因為自己看起來比較容易發生學術倫理爭議,所以才被邀請來擔任「學術與研究倫理」場次的演講人,為這場主題嚴肅的演講做了輕鬆的開場。
祁老師向在場學者分享他認為容易觸及學術倫理問題的幾個陷阱。首先,將博碩士論文改寫成專書或期刊論文時,要注意改寫程度的多寡、算不算是延續性研究、是否有適當的自我揭露等問題。其次,在編列自己的著作目錄時,則要注意重複計算著作,是否誤植了期刊等級的問題。第三,在申請科技部計畫時,則需要特別注意計畫內容和過去研究成果的異同之處。最後,他也強調學者應該避免重複自己與他人的研究,浪費學術研究資源。
祁老師在演講中勉勵在場學者把學術研究當作永續性的志業,致力追求研究的原創性。儘管目前已有關於學術倫理問題的明文規範,學術倫理問題仍然需要學者用高標準檢視自身,只要自己有疑慮就三思後行,清楚地自我揭露,不要被一時的苟且懶散之心所迷惑,以身試險。
最後祁老師不改其詼諧本色,用東野圭吾《聖女的救贖》書中內容做類比,指出學術倫理的相關規定看似研究的緊箍咒,其實是防止學者墮入違反學術倫理深淵的救贖,在滿場笑聲中結束自己的分享。
青年學者研究經驗分享
主講:蕭涵珍助理教授(國立中興大學中國文學系)、黃恆綜副教授(國立臺灣大學外國語文學系)
紀錄:羅皓名博士級研究人員(科技部人文社會科學研究中心)
首先,國立中興大學中國文學系助理教授蕭涵珍提醒,計畫撰寫者應該要由審查者的角度看研究計畫,必要時可使用圖表或標明順序,以方便審查者快速掌握計畫概要。關於計畫目標、研究動機,則要以嶄新的視角探究舊有材料或研討嶄新的材料,並應強調研究之獨特性,同時結合國際學術研究趨勢。他一般會花四分之一篇幅整理既有研究概況,評述主要研究成果,說明與自身計畫的關係。在研究方法、步驟、執行進度上,他亦強調從審查者角度書寫的重要性,並應詳實書寫自身的困難,以反映出對計畫的掌握度與補充在預算中不易說明之處。經費編列也應依實際需求編列合理的經費,尤其是設備費應參考上次採購之時程。由於新進人員研究計畫中,近五年內的研究表現佔分20-30%,因此每次的成果報告相當重要。最後,因以計畫內容與參考文獻為依據選擇適當的審查領域。
接著,國立臺灣大學外國語文學系副教授黃恆綜,就他的投稿經驗、投稿策略、回覆審查意見的心得進行了分享。他提到結識研究同好以深化研究、與期刊主編溝通的重要性。在選擇投稿期刊時,應留意期刊走向是否符合論文主題、該期刊在領域中的風評與主編偏好。最後,回覆審查意見時應給自己時間消化情緒後,衡量修改可行性,再決定稿件後續是否繼續於同期刊修改或另求更適合的刊物。
活動照片
文學一場次:左起國立東華大學中國文學系吳冠宏教授、國立中山大學中國文學系賴錫三特聘教授
歷史學場次:左起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戴麗娟研究員、中央研究院臺灣史研究所林文凱副研究員
語言學場次:
國立中正大學語言學研究所張寧講座教授
中央研究院語言學研究所林若望特聘研究員
學術與研究倫理場次: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國文學系祁立峰教授
青年學者研究經驗分享:左起主講人國立臺灣大學外國語文學系黃恆綜副教授、國立中興大學中國文學系蕭涵珍助理教授、主持人國立中興大學外國語文學系陳淑卿教授。
返回列表 |
計畫補助單位
100029 臺北市中正區羅斯福路一段97號9樓 人文社會科學研究中心
+886-2-23511099 / +886-2-23511085
+886-2-33668821 (臺大校內可撥68821)
+886-2-23511090
建議瀏覽螢幕解析度:1024 x 768以上 | 建議使用瀏覽器:IE11以上版本 / Google Chrome / Firefox
Copyright 2022 人文社會科學研究中心(ntucahss@ntu.edu.t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