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念教育x認知科學工作坊
結案報告
1.活動時間:
|
109年8月14日(五)下午1時30分至下午5時
|
2.活動地點:
|
國立成功大學社會科學院3樓演講廳
|
3.主辦單位:
|
科技部人文社會科學研究中心、國立成功大學社會科學院、
國立臺灣大學
|
4.協辦單位:
|
國立政治大學台灣心智科學腦造影中心
國立成功大學心智影像研究中心
國立臺灣大學身體、心靈與文化整合影像研究中心
|
5.主 持 人:
|
周麗芳副教授(國立成功大學心理學系)
|
6.主 講 人:
|
- 張仁和助研究員(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
- 吳昌衛副教授 (臺北醫學大學心智意識與腦科學研究所)
- 黃鳳英副教授 (國立臺北教育大學教育學系)
|
「正念」是相當熱門的研究議題,心理治療、社會心理、教育、和工商等領域都有豐富的「正念」研究。此項工作坊將從正念研究的經典和目前趨勢,展望正念研究的未來。實務應用上,正念訓練能經由調節大腦神經迴路,來降低心理壓力。最後,將討論正念介入的實務和研究結果的詮釋,並提供師資培訓的建議。
-
活動紀實(撰稿/國立臺灣大學心理學系博士生朱玉正)
正念(mindfulness)起源於佛教的禪修,數十年前卡巴金博士將正念相關的概念以及訓練技法引入醫院當中幫助病人減輕他們身體上的疼痛。為了讓西方文化的一般民眾可以接受,卡巴金博士在他的課程當中去除了宗教的色彩,發展出了一套課程,被稱為正念為基礎的減壓課程(mindulness based stress reduction, MBSR)。從此,「正念」這個概念開始逐漸被眾人所認識。
在眾多的文獻中,正念有兩個主要的概念,包含了對於當下的覺察(aware to the present moment)以及不評價(non-judgemental)。近十年來,凡事講求效率、資訊爆炸的現代社會,許多人都有注意力不集中,或是焦慮、憂鬱、失眠、情緖等困擾。而正念在這些方面都被發現具有非常大的潛力可以幫助學習者解決這些現代文明病症。也因此,正念迅速地在全球竄紅,讓這個起源於東方文化的概念從西方紅回到東方來。

正念體驗:帶領人黃鳳英副教授(國立臺北教育大學教育學系)
然而,為什麼正念能夠產生前述的功效,其相關的神經機制研究才剛開始起步,至今仍有許多的謎團待解。這一波正念浪潮也同時讓大家看到正念的限制以及相關的亂象。本次工作坊邀請三位講者分別從三個不同的角度與大家分享正念相關的研究現況,以及正念教育在台灣發展現況下的一些反思。同時,在演講中也穿插了由黃鳳英老師帶領現場聽眾進行正念練習的體驗。以下分別介紹三位講者的演講內容:
張仁和老師分享了他所整理正念目前在各領域的研究文獻,並提供了一些值得研究者或是一般聽眾都值得思考的幾個問題
「正念」是當前最熱門的研究主題之一
根據張老師在web of science(學術論文期刊資料庫)的檢索結果,與正念有關的研究最早從1980年代開始有相關的文獻紀錄。但在2000年以前,每年都只有個位數以內的相關文獻被發表。到了2010年之後,相關文獻的發表數便開始有飛躍性的成長,2014年之後每年都有超過千篇的正念相關研究被發表。去年(2019)更是有接近3000篇相關的文獻紀錄。而這些,都還只是以正念(mindfulness)為關鍵字所進行的搜尋結果,若是再加上類似概念的關鍵字,結果會更多,大家可以想見到正念現在是多麼地受到注目。
而正念並非被侷限單一領域,在精神病學、臨床心理學、認知心理學、認知神經科學、公衛、護理、教育、物質濫用…等領域都有正念相關的研究,可以說是一個跨領域都很有發展性的一個研究主題。
在台灣,也有為數不少的學者進行相關的研究,有興趣的人可以參考應用心理研究期刊在2019年出版的70期特刊,由仁和老師主編的《正念研究之在地實踐與反思》。

專題演講(一):張仁和助研究員(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
正念效益的研究評估
正念訓練對人們的認知功能的影響在許多不同的面向上都有相關的研究發表,大多集中與注意力、執行控制功能等認知功能有關。但是不同研究的正念訓練效益大小並不一致,仁和老師幫大家整理了幾篇後設分析的研究結果。
根據仁和老師的整理,在執行控制功能(executive control ability)方面,研究發現正念能有效地提升練習者的工作記憶廣度(working memory capacity)以及抑制力(inhibitory control)。前者可以視為大腦資源或是腦力的指標;而後者是壓抑干擾的能力。另外,正念也被發現能提升內在動機,以及利他行為的展現。
不過,在心理治療的療效上,正念為基礎的介入方法和其他治療方法比起來並沒有穩定的相對有效性。
正念研究的限制與反思
正念相關的研究雖然也發展至今數十年,研究最大的限制之一就是正念的定義不清的問題。如前述,正念起源於佛教的禪修,但就如同佛教本身有不同的派別,正念發展至今不同的研究者也有其對於正念的解釋以及定義,這些不同的定義也造就了許多不同的測量方式以及不同的訓練門派。也因此,不同的研究所用的正念的訓練方法以及測量方式不盡相同,這也造成了正念相關研究結果在推論上一個可能的混淆因子的來源,前面所提及的正念效益結果不一致的其中一個原因也是來自於此。
另一方面,現存的文獻大多討論的是正念訓練的益處,但難道這世界上真的存在著沒有任何壞處的美好事物嗎?仁和老師提供兩篇反思的文章供大家參考:
- Tangney, J. P., Dobbins, A. E., Stuewig, J. B., & Schrader, S. W. (2017). Is there a dark side to mindfulness? Relation of mindfulness to criminogenic cognitions.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Bulletin, 43(10), 1415-1426.
- Baer, R., Crane, C., Miller, E., & Kuyken, W. (2019). Doing no harm in mindfulness-based programs: conceptual issues and empirical findings. Clinical psychology review, 71, 101-114.
吳昌衛老師與大家分享正念訓練相關的神經生理機制的研究,從神經科學的角度說明正念訓練可能是透過什麼神經機制來達到前述的增進執行控制、幫助情緖調節…等功效。
吳老師所分享的研究主要與杏仁核(amygdala)以及大腦的預設網路(default mode network, DMN)有關。
正念訓練對杏仁核的影響
杏仁核的神經活動主要與情緖(特別是負面的情緖)、壓力反應有關。人們的負面情緖被誘發時,通常我們可以觀察到杏仁核有比較強的神經活動。
吳老師分享,過去在長期練習觀禪(open monitoring)者身上發現,他們在接受情緖刺激之後大腦所產生的杏仁核反應較控制組小。這個結果顯示長期的正念訓練有助於降低情緖刺激所產生的情緖反應。
不過故事並沒有這麼簡單,另一個研究團隊發現,練習慈心觀(loving kindness)的長期正念訓練者反而有比較高的杏仁核反應。
因此,不同的正念訓練技法的神經研究結果並不一致,這代表著不同的練習技法可能有著不同的神經機制。而個結果也呼應了前面張仁和老師所提及的正念研究的限制。

專題演講(二):吳昌衛副教授(臺北醫學大學心智意識與腦科學研究所)
正念訓練對預設網路的影響
DMN是由多個神經區域所構成的神經迴路,過去發現這個迴路在人們休息時而非在進行認知活動時有較強的神經活動情況,因而有了預設(default)這個名字。近年來這個神經迴路逐漸受到大家的重視,它的活動與自我概念的處理、憂鬱以及白日夢、恍神都有密切的關係。
過去的研究發現DMN當中的一個重要神經節點,後扣帶回皮質(posterior cingulate cortex, PCC)與中央前額葉(MPFC)的神經活動連結強度與憂鬱症患者的症狀嚴重程度有關,這個神經活動連結越低的有較嚴重的注意力問題與較強的內在緊張。此外,憂鬱症患者在想到與自我有關的事情時,PCC的神經活動較一般人更高,這都顯示了憂鬱症患者的自我感覺特異之處可能和DMN的活動異常有關。
研究顯示,18位長期經過長期正念練習者(平均練習時數9000小時),他們的休息時DMN的活動較無經驗的一般人更低。而在另一個研究當中,研究者比較正念初學者與長期禪修者,他們發現長期禪修者的PCC和背側前額葉(dorsal lateral prefrontal cortex, dlPFC)的功能性神經活動連結較初學者強。而在初學者身上也可以看到這部份的連結在他們進行正念練習時比休息的情況更強的情況。這結果顯示正念訓練的效果可能來自對於DMN的活性的調節。
未解之謎
然而,正念相關的神經機制研究仍只是剛開始發展的階段,對於正念,我們仍然有許多未解的問題,吳老師提到兩個主要的方向。其一,正念訓練過程中,隨著練習的精進,練習者的內心素質會是怎樣的一個變化情況?其二,不同的正念練習技法的神經機制差異。
這兩個問題若能夠解決,也許可以反過頭來解決在第一場張仁和老師所提到的,正念定義不清以及不同正念訓練之間造成的結果難以推論的問題,值得相關研究者努力鑽研。
神經迴饋幫助正念學習的應用
在演講的最後一個部份,吳老師提到了幾個非常有意思的例子。有些研究團隊利用目前已知的正念相關神經機制的研究結果,結合智慧科技打造幫助正念訓練的遊戲或是神經迴饋系統,幫助練學習者瞭解自己目前的練習狀況,這對於正念的初學者而言不啻是一大福音。
而吳老師自己也參與了科技部的一個MINDVR計畫,要打造一個幫助正念學習的裝置,值得我們期待!
黃鳳英老師有非常豐富的正念教育訓練的經驗,她所分享的內容正好與張仁和老師所提到的正念的反思內容相互呼應。黃老師所講的內容可以分為兩大主題。在前半段黃老師詳細說明了何謂正念介入課程(mindfulness based program)。因為正念現在非常的紅,所以坊間也出現了許多相關的商品以及課程。但是,正念課程有幾個核心必備條件,要能符合這些條件才能被稱為正念課程。演講的後半黃老師則是以她自身的教學經驗,分享正念介入課程師資的重要性,若在非合格的教師的帶領之下,正念是有可能反而產生壞處的。在正念受到大家觀注的今日,這些訊息非常地重要,以免想要學習的人誤入歧途,未享其利,先受其害。以下進一步說明:
正念介入課程必備要素
黃老師指出,要被稱為「正念」的課程有幾個必備要素:
- 內容包含跨領域專業的整合(禪修、大腦心智科學、心理學、醫學、教育)
- 幫助學員發現壓力與痛苦的根源及舒緩之道
- 幫助學員發展活在當下的能力,並保持對身心經驗之接納、後社覺察取向。
- 發展專注力、情緒與行為之自我調控能力、以及各種正向的心理特質
- 促使長期投入練習及體驗式學習
黃老師強調,正念的訓練是需要長時間投入練習才能夠獲得進步的,因為正念介入法包含了身與心的鍛練,所以不可能只是聽老師授課之後從認知上就能學會的,一定要有足夠的身體力行才有轉化心智的慣性反應模式,並從練習中體會由正念練習中漸進提升之意識(consciousness)層次與覺察能力。
另外,學員們在課程中所要學習的,不單只是正念練習的一些技法,例如正念呼吸、身體掃瞄、慈心正念、行禪等。更重要的是要從練習中體悟身心經驗之連動關係,並對自動化模式如何衍生更大的情緒與壓力反應有所覺察才能在必要時暫停自動化反應。最終目標是讓自己用正念覺察分分秒秒活在當下,以正念面對實境,而非活在自我想法的世界,如此,才能算是正念。若正念課程只有正念技巧的學習,效果有限且因對正念不完整的學習可能會有潛在議題浮現。

專題演講(三):黃鳳英副教授(國立臺北教育大學教育學系)
正念師資的必備條件
- 具有完整教導八周正念架構內容(包括正念技巧及完整傳達背後跨領域專業精隨)的能力
- 在正念教學的整個過程要體現正念的典範(身教)
- 教師自身要保持持續的正念練習
- 使正念授課過程為一個共學的過程
正念一定要身體力行才有可能體會,所以正念的教師一定要持續精進練習,並且在整個教學的過程要身體力行,使學習成員清楚掌握要領, 這是正念教學者所應具備的素養。然而,在學員學習的過程可能會有一些潛在議題浮現,所以正念教師一定要有足夠的學養來處理學員這時候遇到的狀況。如果教師沒有足夠的練習和知識,就無法辨識學員遇到的問題,也無法給予適當的引導。
正念課程在台灣發展
最後黃老師分享,在正念課程在台灣發展至今她所觀察到的一些問題與困難。
- 欠缺嚴謹合格師資:有些正念教師只參加過一次或零碎工作坊便開始施作正念團體帶領,但其相關的能力以及涵養不足,無法給予學員適當的引導。
- 將正念商品化:只求短期利益,將正念商品化或作為一種宣傳口號。
- 脫離正念:混合不同的放鬆、禪修方法,或只以呼吸正念代表,未完整教導八周正念架構內容、片面解釋佛學理論,介入課程內涵的錯置。
- 用「認知」學習正念:有教師以文獻內容的片面理解,用「認知」學習正念甚至教學,導致許多似是而非的謬誤。
- 希望立即見效:正念的學習與實踐就如同運動健身一樣,一定要身體力行,沒辦法速成。

綜合座談:左起張仁和助研究員、吳昌衛副教授、黃鳳英副教授
結論
正念對台灣的民眾而言或許是一個新的概念,但是台灣民眾對於禪修已具有一定的熟悉度,或是存在既定的印象,也因此通常對於正念有不完整或是錯誤的理解。這是文化上的優勢,但也是劣勢。雖然正念已知可以帶給練習者許多好處,但是這些益處不是一蹴可及的,一定要身體力行的練習,並且在合格的教師引導下方能安全地精進。本次工作坊三位講者帶來精彩的演講讓與會的聽眾對於正念研究的現況、相關機制以及正念教育在台灣的發展有了初步的認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