呂紹理
|
國立政治大學歷史研究所博士,現任國立臺灣大學歷史學系教授、中央研究院臺灣史研究所合聘研究員。主要研究領域為臺灣史、中國近代社會經濟史、城市史。著有《水螺響起:日治時期臺灣社會的生活作息》、《展示臺灣:權力、空間與殖民統治的形象表述》等專書。
|
吳密察
|
臺灣史學者。東京大學人文學科研究所博士班肄業,現任國立故宮博物院院長。曾任教於國立臺灣大學歷史學系、國立成功大學歷史學系及臺灣文學系。曾擔任文建會副主委、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館長、國史館館長。著有《臺灣近代史研究》〈明治國家體制與臺灣:六三法之政治的展開〉〈歷史的出現:台灣史學史素描〉〈植民地大學とその戰後〉〈『民俗臺灣』發刊の時代背景とその性質〉等論文;並主編《淡新檔案》、《跨界的臺灣史研究》、《臺灣重層近代化論文集》等史料集和論文集。
|
蘇碩斌
|
國立臺灣大學社會學系博士,現任國立臺灣大學臺灣文學研究所教授,國立臺灣文學館館長。主要研究領域為文學社會學、空間研究、文化研究等。曾任文化研究學會理事長、臺灣文學學會理事,著有《看不見與看得見的臺北》、譯有《媒介文化論》、《都市的社會學》等書,近年著重研發「創造性非虛構寫作」,亦即將學術研究以文學技法表達,已企畫主編《百年不退流行的臺北文青生活案內帖》、《終戰那一天:臺灣戰爭世代的故事》並獲多項獎項。
|
莊勝全
|
國立政治大學臺灣史研究所博士,現為中央研究院臺灣史研究所助研究員。研究領域為清領及日治時期臺灣社會文化史、臺灣近代政治史與日治時期殖民地報刊媒體史。目前主要以作為新型態出版模式與傳播媒介的近代報刊,觀察現代性、殖民主義與民族主義在殖民地臺灣所呈現複雜的互動關係。著有《萬文遥寄海一方:淸帝國對臺灣的書寫與認識》、《跨越世紀的信號:書信裡的臺灣史(17-20世紀)》(合著)與《跨越世紀的信號Ⅱ:日記裡的臺灣史(17-20世紀)》(合著),並於學術期刊發表〈運動分裂下殖民地近代報刊的經營:以臺灣新民報社「同盟罷業」與「冷語子事件」為例〉、〈《臺灣民報》的報導取材與新聞採訪:以黃旺成的記者生涯為例〉等多篇論文。
|
張文薰
|
國立臺灣大學中文系畢業,日本東京大學博士。現任國立臺灣大學臺灣文學研究所副教授兼所長。研究臺日文學比較、日治時期臺灣文學、臺灣小說史,並從事日本近現代文學譯介工作。近年發表〈從「異國情調」到「文人意識」:佐藤春夫之「支那趣味」研究)〉一文,以及譯作《花街、廢園、烏托邦:都市空間中的日本文學》。
|
張崑振
|
國立臺北科技大學建築系副教授,1999年取得國立成功大學建築學博士,現任臺灣文化資產學會理事長,2005至2008年擔任國立臺北科技大學創意設計學士班創班主任,2016至2019年為該校建築系主任。主要研究領域為建成環境及空間文化的跨域論述、傳統(風土)建築史與理論探討、文化遺產的歷史研究等。二十多年來一直從事臺灣文化資產的調查與保存工作目前兼任文化部國定古蹟委員、聚落文化景觀史蹟委員,以及臺北市和其他縣市政府文化資產委員。
|
邱函妮
|
日本東京大學人文社會系研究科美術史學博士。現任國立臺灣大學藝術史研究所助理教授。主要研究領域為臺灣近代美術史、東亞近代美術史。著有《灣生‧風土‧立石鐵臣》一書,並於學術期刊發表〈陳澄波繪畫中的故鄉意識與認同─以《嘉義街外》(1926)、《夏日街景》(1927)、《嘉義公園》(1937)為中心〉、〈創造福爾摩沙藝術─近代臺灣美術中「地方色」與郷土藝術的重層論述〉等多篇論文,著有《「故郷」の表象:日本統治期における台湾美術の研究》(博士論文)。
|
陳元朋
|
國立臺灣大學歷史系博士,曾任國立臺灣大學歷史系兼任講師,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人才培育計畫成員,現任國立東華大學歷史系暨研究所教授、期刊《中華飲食文化》編輯委員。研究範圍主要集中在「飲食史」、「醫療史」、「物質文化史」。近年研究方向,主要集中於以飲食為主體的物質文化,以及與醫療相關的博物學研究。出版著作包括《粥的歷史》、《兩宋的尚醫士人與儒醫》兩書,並於學術期刊發表〈梅花宴—近代筵席尚儉的社會生命史〉、〈龍骨的社會生命史〉等多篇論文。
|
余舜德
|
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研究員,畢業於美國加州大學戴維斯分校人類學系。研究專長包括經濟、感官及歷史人類學,主題涉及夜市經濟、禪坐、古董家具的消費、茶產業、茶藝文化及身體感的研究。近年的研究主要從身體經驗的角度來探討臺灣的消費文化與全球化的現象,並推動「身體感」理論概念的發展。主編《體物入微:物與身體感的研究》及《身體感的轉向》。
|
陳玉箴
|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灣語文學系教授。研究領域為臺灣飲食文化史、飲食人類學、飲食文學等。因曾修習國際關係、新聞學,並曾任媒體記者,研究興趣在於從跨領域視角進行飲食文化的相關研究。著有《「台灣菜」的文化史:食物消費中的國家體現》、《飲食文化》等書,並於學術期刊發表 Family Livelihood, Social Class and Mothers’ Self-cognition: The Transformation of “Mothering” in Japanese Colonial Taiwan (1895–1945) 、〈從漢餅到麵包:日治時期臺灣烘焙產業之形成與消費變遷〉(2021,《臺灣史研究》)等多篇論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