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習營工作坊_氣候變遷的人文面向】
結案報告
一、課程資訊:
1.活動時間:
|
108年4月19日上午9時20分至下午5時
|
2.活動地點:
|
國立臺灣大學 博理館二樓201會議室
|
3.主辦單位:
|
科技部人文社會科學研究中心
國立臺灣大學風險社會與政策研究中心
國立臺灣大學
|
二、課程說明:
2018年10月IPCC特別報告指出,人類活動導致全球暖化已高出前工業革命水準約1.0°C,若以當前暖化速率持續下去的話,全球暖化現象預估2030年至2052年間將達到1.5°C,地球持續性的增溫將造成長期衝擊,而此衝擊範圍不僅影響生態系統,更改變既有人類社群與經濟生活的樣態,進而成為政治治理與經濟生產活動中不得不面對的課題。為增進自然與人文社會科學之學術工作者在氣候變遷議題上有更多的學術探討與交流,本課程邀請氣候變遷領域之專家學者,透過跨學科的課程,講授氣候變遷下所涉及的自然環境、經濟與社群治理意涵,以及它們為不同組織與社群所帶來的風險,並以治理的概念為核心聚焦在社會組織的回應上,講授內容共分為三大部分,涵蓋當前最新知識與國際觀察、韌性導向與跨界風險治理、災害防救與公民科學。
三、課程進行方式:
本研習營以工作坊方式進行。除課程講授外,為促進此議題上各領域學術工作者彼此間之交流,著重在分組討論的研討。
四、課程紀實(由中心博士後研究員曾秉倫記錄):
曾嬿芬主任開場 & 陳于高教授演講國際網絡新知
開場由人社中心曾嬿芬主任先介紹人社中心主要以一系列活動促進研究團隊組成以進行前瞻性議題,然後引薦國立臺灣大學地質科學系暨中央研究院永續科學中心執行秘書陳于高教授。陳教授演講主軸圍繞在:人文社會科學家的參與,才能將驗證科學的結果更適切地導向應用端及政策的決策支援。這個論點說明之後,即開始介紹 Intergovernmental Panel on Climate Change (IPCC) 的發展歷史與其發表的第五次年度報告,此報告展示過去觀測資料與相關模型模擬的結果,證明嚴重的溫室效應的確因人類出現而起。再來,陳教授簡介 IPCC 的2018年最新報告 (Global Warming of 1.5°C),並指出控制氣溫增加在1.5°C 的相關系統轉型與建議。
緊接著,陳教授解釋 IPCC 的三個系統 (Energy Supply, Energy Demand, Land) 與17個聯合國永續目標的連結,強調每個系統的改變都要對17永續目標進行影響評估。再來介紹 Future Earth 國際組織的發展歷史,闡述聯合國 (政府) 在 Future Earth 的重要性,並提醒學研單位— International Science Council (ISC) 積極介入的關鍵性。陳教授也簡介 Future Earth 的推動架構與相關單位,同時指出不同研究領域的計畫案和11個Knowledge-Action Networks (KANs) 將以納入人文社會學者的意見、考慮所有利害關係人 (stakeholder) 的建議為主要目標。然後,其提出 Future Earth 2018 峰會的總結與新的挑戰,介紹其合作伙伴貝蒙論壇(BELMENT FORUM)的組織架構與參加國家,並且講解由 Future Earth 與貝蒙論壇的科學家共同討論的 2018與2019 Research Action。
最後,陳教授總結目前的發展趨勢:僅有研究計畫是不夠的,必須將研究計畫往實際行動發展;另外,氣候變遷(自然科學)與社會發展(人社研究)兩個領域也開始逐漸具有共同的思考與目標。
工作坊課程簡介
A場次課程主題為「韌性導向與跨界風險治理」,由國立臺北大學都市計劃研究所黃書禮教授擔任主持人。首先,國立東華大學自然資源與環境學系戴興盛教授簡介社會生態系統韌性的基本概念,以及「大農大富社會生態系統韌性」科技部永續發展整合型研究計畫,接著說明大農大富平地造林區的地理位置、研究範圍、以及社會生態系統。此計畫研究的議題包含野生動物生態、森林生態系、碳與水收支循環、環境指標、部落社區參與、公民科學家計畫、水龍吟網絡、學術研究與權益關係人對談、LiPaHak農場與濕地營造、生計多樣化、經濟評估、社會生態系統韌性治理等,研究結果顯示「大農大富平地造林區」中部已經成為事實上之生態廊道,而生態廊道北部與南部造林區可進行更多人為利用。此計畫總結大農大富平地造林區的系統韌性在兩次主要社會生態系統轉型過程當中相對脆弱,但在2002年後,情況已經有重大轉變,部落的原住民族運動,以及個別社區與跨社區的集體行動,已經形成逐漸堅實的、超越部落/社區層級的區域治理網絡。最後,戴教授提出部落網絡、漢原混居的社區網絡、及公部門三者對於主要議題認知的歧異,可能是影響未來系統是否轉型與系統韌性的一大變因,而是否有新的擾動會促成對話或衝突,還尚待觀察與進一步的研究。
接著,國立臺灣大學國家發展研究所周桂田教授就跨界氣候治理進行講授。周教授首先回顧國際長期展望,接著介紹UNDP對災難與氣候變遷常態化的定義與典範轉移的例子。其說明東亞國家共同的現代化結構性問題,例如遲滯、隱匿的高科技風險社會,和脆弱性社會與風險個人化等,也指出臺灣系統性風險的根源,並藉由普悠瑪號司機關掉ATP的鬆弛管制與隱匿風險文化,反思是否我們在討論氣候變遷時也會產生類似的系統性風險。然後,周教授簡介系統性風險的方法論與治理架構,藉此討論臺灣系統性風險的漣漪效應。氣候變遷調適與災難跨界研究架構雖強調自然科學與社會科學的對話,但不同學科團隊的研究興趣不同,兩者對話的接軌是一個挑戰。此外,若國家永續發展委員會的八大專案計畫納入人文社會科學在治理方面的角色,之後應如何產生「行動」?此將牽涉到轉型管理。近年來,臺灣、澳洲、東南亞國家都把氣候變遷納入選舉的討論議題,顯示轉型管理開始受到重視。最後,周教授提出後常態科學及應用科學的差異,過去科技決策是evidence-based science,但後常態科學遇到的問題是科學證據具有不確定性,國家進行決策時如何考慮這方面的風險溝通?周教授則以能源與永續的爭議為例進行總結。
B場次課程主題為「韌性導向與跨界風險治理」,由國立臺灣大學地理資源與環境學系蔡博文教授擔任主持人。究心公益科技首席資料科學家鄧東波博士提出如何以公民科學的方式快速收集到資訊,讓防災更有效率地收集資料,以提供防災單位參考。基於公民科學定義,他說明了以公民科學為基礎的開放式協同合作之運作,如何以科技、社群組織、與解決問題三大面向的進行開放架構的公民科學行動。鄧博士接著介紹開放街圖 (OpenStreetMap, OSM) 這種以民眾力量建構的地理圖資,如何以公民科學為基礎的進行防救災相關資料的收集。以OSM主體的防救災資料收集已經發生在許多國際上重大的災害事件,以一開始運用OSM收集地圖資料支援救災的海地地震為例,草根式的地理圖資不但被聯合國救災單位使用,而且那次的經驗在OSM社群中衍生出 Humanitarian OSM Team (HOT),為一個專門針對防救災所需要的地理圖資所形成自願性技術社群。這類型防救災社群的出現宣告了,防救災資通訊工作不在只有官方,民間團體亦可以參與,因此近年來官方和民間社群的合作愈發頻繁,而逐漸形成數位人道救援網路,使得更多技術性自願者能有效地投入防救災的工作中。鄧博士最後總結如下:一、以公民科學為基礎的防救災資訊收集,並非取代正規的方法,而是開創另一個可能的資料收集管道,但資料的整合仍然充滿了問題與挑戰;二、新的技術與方法帶來許多解決資料收集與整合的可能性;三、數位人道救援的本質不在於技術,而是在於技術如何有效地應用於人道救援任務。
緊接著,國家災害防救科技中心劉致灝助理研究員說明災害管理的四個階段,並介紹聯合國對於災害治理定義與多項治理規則。從2018年「韌性」開始逐漸受重視,「2015-2030仙臺減災綱領」訴諸以人為本的災害風險治理原則,而美國聯邦緊急事務管理署則強調Whole Community Approach全體社區參與式方法。接著透過荷蘭政府還地於河的共識溝通的過程闡釋保護溝通及共識溝通的公民參與機制。隨後劉研究員定義公民科學,強調災害應變的公民科學應用上,資訊工具是達成資訊有效收集的手段之一,並介紹國外與國內政府推動的成功案例,例如: 加州州立大學以 Twitter 觀測野火蔓延、海地地震網路志工社區協作、海燕颱風OpenStreetMap網路協作、以及臺灣在莫拉克風災與2016尼伯特颱風期間的網路自發性公民資訊提供等。目前國家災害防救科技中心的「中央與地方防救災情資整合管理研究試辦計畫」則利用 LINE APP 讓地方學研機構與中央災害應變中心,能夠共享公民科學與相關決策的資訊。最後,劉研究員提出兩個討論議題:一、如何提高社群公民的參與意願,達到公民協作的目標? 其潛在風險為何? 二、如何透過公民協作機制,有效傳遞災害的正確訊息,以減少議題與輿論的渲染?
學員分組討論與報告
本研習營工作坊設計重點在於學員實際的交流互動,因此兩場次授課後均安排一個小時左右的分組討論。本中心特別邀請國立臺灣大學政治學系林子倫副教授與中央警察大學防災研究所盧鏡臣副教授,偕同各場次主持人及講者擔任各分組的帶領討論人。上下午分組討論結束後,最後一場次則由各分組推派代表進行成果分享。
第一組由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專案助理教授洪立三提出如何讓民眾具有防災行為或節能減碳的行為?如何整合學生成長歷程中關於防災、永續、氣候變遷的課程?周素卿副主任則回應,防災的根本的確在民眾的防災意識,但此次研習營主要的重點在協助防災、永續、氣候變遷等人社方面科研議題的搜尋與深耕。程宗明副教授則回應臺灣與日本的民族性不同,兩者防災措施的比較是否有意義值得大家思考。盧鏡臣副教授則表示,目前的教育是一個「標準答案」模版,而臺灣的升等制度也比較不重視如何將研究成果應用到社會實踐。
第二組由國立臺灣大學大氣科學研究所謝宜桓博士後研究員提出問題:「我需要什麼能力,未來才能找到氣候變遷與災害防救的相關工作」。劉致灝博士為此介紹國家災害防救科技中心的相關業務與科系,強調基礎研究及將研究落實應用的能力。鄧東波博士則說明究心公益科技注重開發 ICT 工具協助防救災,並且重視將資料轉變成智慧的能力。
第三組由戴興盛教授報告,指出臺灣目前面對氣候變遷的重要議題為「能源轉型」,然臺灣是否在追求能源轉型時也影響生態環境呢?此議題仍存研究缺口,主要是這類研究不受重視。臺灣自然學界研究方面常遇到科研成果無法被納入政策應用,此需要科研政策串貫到應用實踐面。另在永續研究計畫方面,戴教授則強調科研計畫案應該要有人文社會學者考慮治理的面向,才能把研究成果應用到政策執行。
第四組由中央研究院法律所李仲軒博士後研究員從法律觀點去看氣候變遷議題,並提出臺灣的溫室氣體減量及管理法具有很大改善的空間。謝宜桓研究員詢問將氣候變遷議題歸類哪個法律層級比較適當,李仲軒研究員則認為提高行政院國家永續發展委員會的法律層級是一個可思考的起點,但周桂田教授認為氣候變遷為跨部會議題,而臺灣在跨部會合作方面的文化較弱。德國慕尼黑工業大學博士候選人陳俊仰則提出「價值」或許才是重要的議題。
第五組由國立臺灣大學風險社會與政策中心王瑞庚博士後研究員提出加入質性、個案性 (敏感族群) 的角度,是否可以讓大部分韌性、脆弱性的量化研究更加完整?例如老舊柴油車對空氣品質的效果,可以先針對大貨車駕駛進行問卷質性調查,再將其意見反饋到量化研究,這樣的流程似乎比較有利於將研究成果落實到政策執行。
第六組由國立東華大學民族事務與發展學系黃盈豪助理教授建議將參與成員的聯繫資料提供給小組成員,有助於形成學術網絡與社群。另其提出的研究議題為「氣候變遷下的社區回應為何?」並說明此議題可從都市、鄉村、部落等社區回應作為研究範圍,並以資訊、韌性、族群、組織等角度進行研究。
最後,周桂田教授針對臺灣研究議題缺口、國際網絡的研究缺口、科技部研究資料是否可以開放、如何連結科研結果與政策應用、科研政策的典範轉移、以及如何將科研知識落實到教育等議題進行本研習營工作坊的總結。
五、課程照片:

科技部人社中心曾嬿芬主任致詞

盧鏡臣教授帶領學員討論中

鄧東波博士帶領學員討論中

戴興盛老師於分組討論時間進行小組總結